您的位置:财经频道 > 财经 > 正文

谈谈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各应对策略是什么?

来源: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 时间:2020-07-03 15:13:46

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全球并感染了超300万人(4月27日),是近年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和全球经济均造成较大冲击。

一季度我国多项宏观指标创几十年或有数据记录以来最低。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居民和中小企业。目前工业已基本完全复工,服务业恢复慢于工业,接触式生活性服务业仍未恢复。生产问题解决后,需求问题会更加突出。“报复性消费”难以出现。

疫情全球肆虐料引发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全球经济滑坡,但本次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和1930年代大萧条有重大区别。本次危机的冲击类似自然灾害,产出损失可能大于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也没有长期价值。疫情不仅使经济萎缩,就业也深受打击。疫情若较长时间才能受控,应关注居民和企业违约问题。疫情导致全球贸易形势雪上加霜。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有望收窄,但出口降幅可能大于2009年。欧美日疫情发酵,我国企业恐面临供应链中断压力,部分高科技行业受影响较大。各国政府基本均采取了严厉的防疫措施,同时颁布大规模、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和金融支持措施维持社会经济联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坍塌。

全球疫情不确定性较大,最终结束不取决于疫情结束最早最快的国家,而取决于最晚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治理能力有限,疫情可能持续更长时间。预计我国经济V型反弹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政策重心在于通过救助企业,以期通过保就业的方式来间接救助居民。但如果实在就业困难,直接救助困难居民也同样重要可取,符合扩大内需战略。

恐怕谁也没想到,进入2020年以来,全人类都在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斗争。目前疫情已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扩散,截至4月27日确诊病例数已超过300万,累计死亡超过20万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新冠疫情在中国和全球的爆发蔓延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与非典同为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但传染传播速度远高于非典。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呈指数级增长,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疫情已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扩散,4月27日确诊病例数已超过300万大关,百倍于非典全部确诊病例数,引起的损失也远大于非典和近年来的任何一次疫情。

2020年1月20日卫健委专家组确定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1月23日凌晨武汉“封城”作为新冠疫情真正引起全中国人民关心关注以及担忧的转折点,此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防疫措施。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在海外却在加速扩散,欧洲和美国成为“重灾区”。继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当地时间1月30日宣布新型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之后,3月12日WHO进一步宣布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

我国在实施封城、居家隔离等严格防控措施后,疫情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当前工作重点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强制“封城”以及升级管控措施后,新增确诊病例出现下降但仍存在一定反复,疫情总体有所缓和。3月26日至今,美国成为全球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4月27日确诊病例超100万。由于美国在今年1-2月对疫情重视程度不足,防疫不力,大量感染者未能及时隔离,以致在检测能力提高以后确诊病例快速上涨,位列全球第一。

各国每百万人累计确诊病例数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统计关系。这一现象的存在一是因为越发达的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国际和国内交往和运输更频繁,疫情传播更迅速。二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更严重,必须就医,因而更易确诊。三是因为发达国家检测能力强,发展中国家检测覆盖面不足。这也为当前疫情的进一步爬坡敲响了警钟,这说明当前全球突破三百万大关的确诊人数仍然是被低估的。即便发达国家治理好国内的疫情,疫情在不发达国家的肆虐最终会影响全人类的利益。

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严厉的防疫政策在遏制病毒传染的同时,也在需求与供给两侧同时使经济活动停摆,全球经济由去年四季度触底反弹,几乎是在瞬间转为大幅萎缩。

本次疫情和严格防疫措施同时从供给侧(生产端)和需求侧(消费端)对经济产生影响,服务业,尤其是体验式消费的生活服务业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于人群不可密切接触的防疫措施,而工业和建筑业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特征,受到工厂关闭和工人隔离的影响,其生产也将受到冲击。农林牧渔和采矿等基础资料行业人群聚集特征较少,生产受到的影响程度较小。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的严重程度远大于非典

目前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出炉,工业、消费和投资数据均为负增长且超预期跌至历史最低。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远超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超过此前人们的预测。

1.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居民和中小企业

从1月20日至2月上旬,举国上下实施了严厉的防疫措施,除了医疗、民生保障领域和线上行业之外,经济活动基本全面停摆。2月下旬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逐步开始复产复工,3月份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逐步恢复,但至今仍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整个一季度工作日天数比上年同期下降7.1%。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降幅大于市场预期的-5.5%,为197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季调后的一季度GDP环比增速为-9.8%。

从供给侧看,工业产出明显下降,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5%,规模以上企业跌幅都如此之大,中小企业受损程度可想而知。服务业受损程度大于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2%,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大幅下降35.3%,批发和零售业同比下降17.8%,但能够远程或居家办公的行业逆势增长,金融业增长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2%,其余行业不同程度负增长。非典最严重时的2003年5月,住宿和餐饮业收入同比下降15.2%,降幅远小于本次,2003年二季度第二三产业增速较一季度下降但尚能维持正增长。相较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远大于2003的非典。

从需求侧看,消费、投资和出口受疫情冲击均较大,进口受影响相对较轻。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6.1%和19%。出口下降11.4%,进口小幅下降0.7%。

就业方面,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2018年有记录以来最高,为6.2%,3月份回落至5.9%,但2月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2251万人,比2019年3月末减少5400万人,减少人数占2019年末就业人员(7.74亿)的比约7%。虽然部分不外出务工的人员可能成为乡村就业人员,但考虑到大量农民工未返工或返工后无法复产而导致的隐性失业,“全口径失业人员比例”可能最高达到10%,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居民实际收入自2002年有数据记录以来首次同比下降,消费支出降幅大于收入降幅。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名义和实际同比分别下降8.2%和12.5%。一季度失业率高企,防疫封城措施导致很多居民无法外出打工,暂时失去收入来源。此外,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研,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面临发放员工工资压力,因此即便对于未失业的人,不少雇主受疫情影响均少发或迟发一季度工资,影响收入。据西南财经大学甘犁团队调研疫情对家庭收支的影响,年收入在3万以下的家庭开支紧张的比例高达78.4%,36.2%的家庭认为出现收入暂停,家庭储蓄只能维持3个月以内的生活开支。

疫情从销售收入和成本两方面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下降15.1%,利润同比下降36.7%。疫情期间工业生产销售显著下降,但用工、折旧等成本及各项费用刚性支出不减,同时防疫成本却在增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研中小企业结果显示多达30%的企业预计上半年营收同比将下降超过50%。

2.各行业复工复产后宏观指标有所恢复,服务业恢复慢于工业

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中小企业复工进度慢于规上企业。3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较前两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据工信部,截至4月20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已经100%复工,4月15日,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84%。截至4月第二周,全国高炉开工率在67%左右,已经恢复至春节前水平。五大发电集团日均发电耗煤量在46万吨附近,达到去年同期的90%。

服务业恢复慢于工业,聚集性、接触式的生活性服务业仍未恢复。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1%,降幅较1-2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截至4月第二周,全国旅客数量仅恢复至去年同期的27.6%,民航旅客数量仅恢复至去年同期的25%。3月27日国家电影局要求电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的立即暂停。餐饮业仍以外卖和半成品销售为主。

3.生产恢复后需求恢复料需更长时间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生产问题得以解决,需求问题会更加突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社零、出口分别大幅下降16.1%、19%和11.4%,进口微降0.7%。3月指标降幅普遍收窄,社零名义和实际同比分别下降15.8%和18.1%,降幅较前两个月分别小幅收窄4.7和5.6个百分点,所谓报复性消费难现,当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转正。进出口因释放前两个月积压订单而明显好转,出口下降3.5%,降幅较前两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4%,而前两个月是下降2.4%。

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集中在生产端和内需,但随着疫情在境外快速扩散蔓延,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将转向外需。虽然我国已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冲疫情影响,且料将继续出台更多力度更大的政策和措施,但外需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是不可控的。面对常态化防疫情反弹措施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影响,部分扩大内需的政策作用也有限。

疫情料引发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全球经济滑坡

2009年以来,WHO宣布的其他五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均是区域性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爆发地,对其他国家和全球的影响有限。本次新冠疫情是席卷全球的,各国严厉的防疫政策在遏制病毒传染的同时也遏制了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

1.本次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和1930年代大萧条有重大区别

许多研究拿这次危机同2008年金融危机和1930年代大萧条比较,但也应注意本次危机同前两次的区别。1930年代是由于缺乏全球多边性的最终贷款人,各国不得不争抢全球流动性并为此实施无效的重商主义政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下滑的危机。2008年是从经济金融体系的内生性问题中引发的危机,而本次发生疫情前的去年四季度全球经济甚至正在反弹,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巴塞尔III协议的约束下要比2008年健康许多,只是防疫措施导致的经济停摆时间如过长,可能导致本就脆弱的企业和居民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违约。

首先,本次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相关防控措施造成的危机冲击巨大,类似大型自然灾害,产出损失可能大于全球金融危机。其次,与战争或政治危机相似,冲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一直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最后,经济政策所起的作用显著不同于单纯经济危机。在一般的危机中,政府力图尽快通过刺激总需求而鼓励经济活动,而这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必要防控措施产生的结果。如果疫情不受控制,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作用也将受到大幅限制。

2.全球经济遭疫情重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3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将萎缩3%,2021年将以5.8%的速度反弹。但其预测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最终结果可能要差得多,具体取决于疫情发展情况。在IMF的最佳假设情境下,多数国家的新冠疫情将在第二季达到高峰,并在今年下半年消退,严厉防疫措施将逐渐解除,两年内全球经济产出可能总计损失9万亿美元,这比德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还多。如果疫情延续时间拉长至今年第三季,可能导致2020年经济萎缩6%,2021年的复苏速度也将更为缓慢,因其造成破产及长期失业的“伤痕效应”。如果2021年疫情二度爆发,各国被迫采取更多封锁行动,可能导致明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基本预估再缩减5-8个百分点,并让全球经济连续第二年衰退。

当前疫情“震中”美国的经济遭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3月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了创纪录的8.7%,创1992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大环比降幅;而制造业产出指数环比下降了6.3%,为1946年2月以来最差。3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月份的101暴跌至89.1,为2016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考虑到失业率飙升和家庭收入下降,4月消费者信心预计将更差。

4月纽约联储的制造业指数降至-78.2,为2004年有记录以来最低,上月为-21.5;NAHB房地产商信心指数仅30,上月为72,跌幅为198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大。4月9日,美国周度高频经济指标(WEI)同比下降8.89%,降幅大于2009年经济危机时2月28日当周4%的降幅,4月16日降幅进一步扩大至11.7%。

美国已经将新冠肺炎社交疏离指引等防疫措施延长至4月底。特朗普公布了重启经济指引,明确重启条件,但重启时间则由各州州长决定,纽约州及其他东岸州已延长封闭时间至5月15日。预计4-5月美国各宏观经济指标将进一步下降,下降的程度取决于遏制病毒传播的成功程度。摩根大通在对疫情防控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进行评估后,大幅下调了美国一、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测。预期美国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萎缩10%,二季度将出现25%的历史性萎缩。

欧州经济也遭疫情重创。IHS Markit欧元区3月综合PMI从2月的51.6降至29.7的历史低点。德国制造业PMI较前值下跌2.3个百分点,服务业和综合PMI则分别下滑18和13.5个百分点;法国制造业PMI大跌6.9个百分点,服务业和综合PMI更是分别暴跌23.5和21.8个百分点。英国制造业PMI下跌3.7个百分点,服务业PMI下跌17.5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数据的权威统计还未出炉,但可以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侧面观察全球经济需求骤减程度。以石油作为经济需求的代表,正常情况下全球石油消费约1亿桶/日,但从3月初开始,消费下降了30%。国际航协测算3月份全球航空客运量将同比(较上年同期)下降50%,3月NYMEX原油期货价格重挫55%。由于市场结构因素,4月20日美国即将到期的5月原油期货合约结算价甚至为负。除原油外,3月以来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普遍下跌。3月份CRB现货指数均价同比下跌8.4%,4月截至20日同比跌幅扩大至15.7%。CRB指数中的油脂、食品、金属、家畜、工业原料和纺织品指数3月同比跌幅普遍在个位数,4月同比跌幅均扩大至百分之十以上,其中金属指数跌幅高达26.4%。

发展中经济体的困难更大。投资者已经从这些经济体撤回大约1000万美元资金,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同期撤资规模的三倍多。虽然非洲和中、南美洲地区的确诊病例相对较少,但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检测能力不足造成的。此外,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和次生灾害可能会对这些地区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

3.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萎缩上,就业也深受打击

当前疫情最为严重的美国,失业人口增长尤为迅速。美国初次申领失业金人数在3月16-20日这一周由此前的20万级别暴涨至330.7万人,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此后三周,美国初次申领失业金人数分别达到686.7万、661.5和524.5万,4月11日,持续申领失业金人数暴升至1597.6万人,远超2009年金融危机时最高的662.8万人。据美国劳工部,4月底将有超过2000万人失业,全国失业率将达到15%。而2009年时,美国失业率最高时也仅为10%。据标普预测,美国5月整体失业率可能达到19%。据麦肯锡预测,在最坏的情况下,3月欧盟27国的失业率可能攀升至11.2%,比当前的6.5%(2020年2月)接近翻倍。

4.疫情若较长时间才能受控,应关注居民和企业违约问题

虽然各国政府大都公布了暂停或延缓贷款偿还的相关政策,但允许延期偿还的时限大多在90天至一年。由于疫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一年内居民和企业的营收也未必能完全恢复。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3 月抵押贷款暂时中止和延后付款的申请量大幅增长近20 倍。评级机构穆迪预测,如果美国因为疫情将封闭状态维持至今年8月以后,那么多达30%的有住房贷款美国人(大约1500万家庭)可能无力继续还贷。

疫情使本就高杠杆的非金融企业部门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疫情前(2019年三季度)美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总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75.3%,超过居民75.2%杠杆率,为1991年以来首次。根据穆迪的投机级公司统计,目前评级为B3以及更低级别的公司已经达到311家,刷新最高纪录,超过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291家,3月份当月就新增110家。其中,油气产业、游戏和餐饮行业里低评级的公司最多。同样的现象也在欧洲存在,今年截至4月20日已有价值390亿欧元的债券从投资级降成投机级。穆迪预测今年年底债券违约比例在13.4%,如果疫情持续到明年才控制住,则明年违约比例将升至17.7%,超过2009年的14.7%。债券评级和债券违约率均具有很强的顺周期特征,如果疫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受控,目前针对企业和居民的债务问题的救助或特殊安排可能仍需加码。

全球新冠疫情从贸易(外需)和产业链角度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美国、中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之间发生过诸多经贸摩擦,贸易壁垒增多,全球贸易增长出现停滞。根据荷兰经济分析局全球货物贸易监测指数,2019年全球贸易量较2018年下降了0.45%,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下降。全球贸易形势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预计将雪上加霜。一是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消费者可能减少支出来应对未来收入下降甚至失业的可能性,导致全球需求下降;二是交通运输管制导致货运受限,全球主要港口均采取严格检验检疫措施,对来自疫区的货物船员增加检疫流程,禁止船只进港停泊,甚至关闭港口。三是居家办公措施导致工作流程拉长,效率降低。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已有102个国家全面或部分采取了学校停课的措施,大量劳动力在学校停课的情况下居家办公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照看子女,导致用来工作的时长和工作效率均降低。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预测,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几乎所有地区的贸易量都将出现两位数的下降,其中北美和亚洲的出口贸易将受到最大打击。

1.疫情可能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国际贸易可分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与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冲击大于商品消费冲击类似,对于需要进行跨境交付的服务贸易行业,如旅游、运输等,疫情的影响是最大的。根据《2019年世界贸易报告》,2018年交通运输和旅游贸易占全部服务贸易的比接近30%。我国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2019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15024.9亿元,同比收窄10.5个百分点,几乎全都由运输、旅游行业贡献。海外疫情的发酵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可能更多体现在减少服务贸易进口,导致服务贸易逆差的收窄。

2.商品贸易中出口萎缩幅度恐大于2009年

从商品贸易来看,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约为32%,相对美国仅27%的水平较高,但低于德国、韩国等80%以上的水平。2019年我国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约为17.4%,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高峰水平(2006-2007年为35.2%和34.4%)明显下降。但以OECD公布的我国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占比约68%为假设粗略计算,出口可能依旧影响我国约11%的GDP。

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先后成为本次疫情的重灾区,根据2019年出口贸易各国占比来看,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金额占全部出口金额的比分别为16.8%、17.2%、和5.7%;粗略推测,可能至少将有40%的出口订单会受到疫情影响,面临延迟或取消。类比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当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16%和11.2%,较2008年萎缩2290.1亿美元,今年出口萎缩额恐大于2009年,由此粗略推算,全年出口将同比下降16%-20%,进口降幅略小于出口。

3.海外疫情发酵,我国部分企业恐面临供应链中断压力

日趋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也受到疫情冲击。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新增的“六保”目标中也特别提出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全球产业链依赖越大的行业越容易受到严重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电子(半导体)、机械和汽车行业最依赖全球产业链。2018年全球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量达到9.7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量的52%。当前疫情比较严重的欧美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均处于全球供应链上游,中国则处于中下游位置,难免受上游经济体停工影响。

2019年我国全年进口金额20771.0亿美元,其中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进口约占进口总额的54%,从欧盟、韩国、日本和美国进口的占全部进口中间品和零部件的比为43.5%。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我国企业的调查,认为供应链中断是主要压力的企业占20%左右。中国美国商会分析了8169 家会员企业,17%的受访企业面临全球供应链中断问题。

4.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光学医疗与机械设备等高科技行业供应受影响较大

高科技行业的中间品和零件可替代性较差,对上游国家的进口依赖较强,应重点关注供应风险。我国航空航天设备来自美国和欧盟进口占该品类全部进口的比分别为54%和23.4%,合计超过77%;汽车及零件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进口分别占13.9%、15.5%和22.3%,合计超50%;光学和医疗设备进口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比例分别为30%、12.9%和11.6%,合计超50%;核反应堆、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来自日本和欧盟进口分别占20%和13.2%,合计约33%。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决定延期举行后,日本疫情形势有所加剧,在多个半导体方面的子领域,日本企业所占全球份额均达50%以上。日本的半导体原材料供应问题,不仅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原材料有直接影响,还造成其他国家制造的零部件短缺,对我国产生的间接影响。

各国的政策应对

各国政府针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是集中防控疫情,保障医疗卫生系统运转,另一方面是经济金融对冲和民生领域的支持措施。在防控疫情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离、封锁和保持社交距离,目的是减缓病毒传播,使医疗卫生体系不致瘫痪,并为研究人员开发特效药和疫苗赢得时间。

在集中防控疫情期间经济运行几乎停摆,为确保人们能够满足其生活需要,企业在疫情最严重阶段过去后能够恢复经营,政府实施大规模、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和金融支持措施,以维持工人与企业之间、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保证社会的经济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坍塌。同时,为减轻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压力而实施的流动性支持能够阻止经济停摆冲击通过金融体系被放大,并能增强对未来经济复苏的预期,从而提升信心,防止需求出现更严重的收缩。

我国政府应对及影响

1.防控疫情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月20日晚发布消息称,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到1月底短短10天内,中国内地31省份全部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国家卫健委各版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中,均着重强调实现 “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源实现严格管理,达到逐步阻断传播的目的。

为了控制传染源的扩散,在武汉出现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对人口上千万的交通枢纽武汉进行了封城。通过增立定点救治医院、新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设备有效解决了武汉巨量轻重症患者的收治问题,使病人这一最重要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非武汉地区采取的其他常见预防控制措施有:(1)封城、封村、封路,以及单位、小区封闭式管理等封闭性措施。(2)停工、停学、停产等停业措施。(3)停飞、停运、停止交通等限制措施。(4)国境卫生检疫、交通卫生检疫措施。(5)戴口罩、手卫生、咳嗽礼仪等措施。(6)在春节期间禁止聚会拜访,春节后提倡减少出行等社交疏离措施。(7)消毒措施。

2.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我国早在春节假期结束后不久就部署了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此后,部委和各地方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指引文件,对企业复工中遇到的员工迁徙运输、防疫隔离等具体问题做出细化指引。

从财政政策来看,在疫情严重期间,财政部及时拨付了患者救治费用和一线医务人员补助等防疫经费。在促进复工复产方面,出台了减税降费、财政贴息、政府兜底采购收储政策和促进就业等政策。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预计赤字率有望提升至3%以上,假设今年名义GDP为100万亿,预计全年财政刺激规模在8万亿以上,占名义GDP的比例在8%以上。

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利率下行,开展逆回购和MLF操作,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LPR利率,三次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还下调了银行超储利率。疫情前期出台专向再贷款3000亿发放给防疫保供重点企业,此后又陆续出台一万亿再贷款再贴现用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此外,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临时延期还本付息的安排。

4月17日政治局会议还明确“扩大内需战略”,给出老旧小区改造、新旧基建等具体措施。由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最为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促消费的相关政策。武汉等地也推出了消费券,重点鼓励文旅、餐饮等生活服务业消费,但金额或折扣力度普遍有限。

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

1.防控疫情措施

2月份疫情全球蔓延之初,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有松有紧,美国、英国和欧洲部分国家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将新冠肺炎参照“大号流感”进行防控,但最终随着疫情的迅速进展,原先防控较松懈的国家在疫情形势严峻后不得不迅速升级防控措施,许多措施向我国学习。对内,停工停课,限制或禁止群体活动,减少人群聚集风险,疫情严重地区封锁;对外,实行边境控制,采取严格的旅行限制措施。

与我国的防控措施和应对有较大区别的主要国家只有韩国。韩国开展广泛的大规模检测,除就诊患者外,针对无症状且没有主动就诊的民众也采取社区随机采样检测的方式以估算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韩国设置“免下车”筛查点,大量的检测检出阳性病例,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通过信用卡消费记录、手机位置信息等确认确诊患者的移动路径并在政府网站上详细公开,帮助一般市民排查自己是否有接触可能,并向所辖地居民发送手机短信报警。由于韩国检测规模广、流行病学调查比较详尽,因此至今没有采取关闭商铺或非核心企业全部停工的措施,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2.对冲经济金融风险的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许多国家实施加大医疗卫生系统投入、暂停报税及贷款偿还,减税、救助企业、直接向居民发现金支票等救助计划。货币政策方面,为缓解新冠疫情及防疫措施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多国央行相继宣布降息+QE等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并将资产购买范围扩展至信用等级更低的证券,增加流动性,为金融系统提供有效支撑。

各国政府已推出8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但可能还需要更多。二十国集团(G20)将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以应对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支持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增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

此外,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本身政策空间有限,已经向国际组织求援。伊朗已经向IMF寻求约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为1962年以来首次。IMF已经做好多种紧急流动性支持办法以满足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要求,同时准备向债务难以维系国家提供贷款的解决方案等。

undefined

对疫情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全球疫情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全球疫情结束不取决于结束最早最快的国家,而取决于最晚的国家。治理能力强、卫生体系完善的发达经济体能够更好地经受住这场危机。但部分发展中经济体不具备同时处理卫生、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能力,在缺乏国际援助的情况下,疫情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甚至跨年或反复。

1.经济V型反弹难以实现

我国经济中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虽然国内疫情已经接近尾声,但仍需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经济难以火力全开实现潜在增长率。经济的V型反弹和报复性消费均难以实现。目前工业企业基本全面复工,但距离开足马力生产尚有距离,生活服务业和部分体验式消费行业甚至无法复工,二季度GDP增速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仍有一定困难,三、四季度GDP增速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基线水平。

许多市场人士预期的二季度“报复性消费”实现难度也较大。一方面,生活服务业和体验式消费行业复工进展缓慢,居民想消费而不得。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及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受到疫情打击,需要更多时间恢复,对于大额消费趋于谨慎。据西财甘犁团队调研,39.3%的家庭表示会在2020年减少消费,半数以上家庭预计减少幅度超过10%。

2.当前我国政策重心在于救助企业,但直接救助困难居民也同样可取

我国当前的政策思路是通过减税降费、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救助企业,以期通过企业解决居民就业的方式来间接救助居民。政府救助企业也可以企业不裁员为先决条件,从而实现间接救助居民的目的。复工复产是拉动就业回升的根本因素。然而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部分企业的复工进程可能被疫情的二次爆发所中断,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在疫情彻底完结前的就业压力均较大。据北大卢海团队的研究,3月份大部分企业的招聘需求已恢复,未恢复的主要是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和生活消费服务业的企业。我们认为在出台各种政策保就业的同时,由于内外需的萎缩,也仍会有就业困难导致生活困难的人群。美国向年收入不足7.5万美元的每个单身成人一次性最多发放1200美元(具体发放方式是先给所有人发放现金,明年报税时将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上人群的钱收回)。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也采取了直接救助困难居民的方式。如果就业困难人群实在难以找到工作,应直接对这类人群中生活困难居民发放现金或消费代金券来救助,同时也能刺激内需,符合扩大内需战略。

—全篇完—

(作者: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 郭孟暘 刘玄注:刘玄系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副院长)

公司

绿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田机械)将于2021年3月18日首发上会。绿田机械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2200万股,占发

详细>>

11月6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8480万台,同比下滑14 3%。出货量前五的品牌分

详细>>

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让中国零售行业整体遇冷,增长一度陷入停滞。对于业务模式主要面向线下门店的内衣企业来说,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

详细>>

2020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已结束,然而,神州数码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并且近日公司发布公告称,10大董事、高管拟

详细>>

8月28日,兑吧发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尽管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影响,其广告收入有所下滑同时导致经调整净利润亦由盈转亏,但是其SaaS业务表现

详细>>

27日晚间,申通快递发布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 58亿元,同比下降6 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67

详细>>